下载咕咚
下载

走路时的动态稳定性

如何让我们走的更稳,这除了我们需要有很好的静态稳定,还需要很好的动态稳定。在步行过程中,身体会从支撑足的后方移动到前方。同时,支撑区域会从足跟变为全足,随后变为前足。这两个变化意味着身体在整个支撑相中缺乏被动稳定性。在整个步态周期中,女性的平均步宽大约是7cm,男性大约是8cm。足外偏角度从女性5°到男性7°不等。只有在支撑相中期,身体力线排列才近似于静态稳定站立时的力线排列。

在支撑相开始下肢承重时,相对于躯干来说足位于前方,此时身体矢量在髋关节的前方以及膝关节的后方。髋、膝关节的伸肌产生力矩阻止了体重的下落。在支撑相中期,身体前进到支撑足上方的位置,同时伸肌力矩接近零)。当身体前进超过支撑足的时候,髋关节和膝关节就进入一个被动伸展的状态,此时下肢处于后伸姿势,身体的矢量在膝关节前,而躯干的直立排列促成了屈曲力矩的产生。同时,身体重量移动到踝关节前方,促使踝关节背屈,形成新的不稳定的姿势。这就需要由跖屈肌的运动控制来阻止身体重量向前倾因此,在整个支撑相,肌肉活动可以直接降低重力和动力的影响。髋关节和膝关节在下肢承重期中的伸肌力矩以及踝关节在单下肢支撑时的跖屈肌力矩,都是当身体稳定性存在威胁时肌肉做出的反应。

当体重矢量增大的时候,较快的步行速度增加了对减速肌肉的需求。相反,在一个有限范围内,较慢的步行速度也会降低对肌肉活动强度的需求。这种节省能量的限制保存了前进的动量,是保证足够步速的需要,可以用来代替直接的伸肌运动。踝关节肌肉活动的分析表明,当步行速度在80m/min的时候,肌肉活动的平均强度相当于徒手肌肉测试的3级。快速行走(116m/min)时肌肉活动强度增至3+级。慢走(56m/min)时肌肉活动强度减至3级。通过 Beasley量化标尺,这三种情况下的肌力分别是最大肌力的15%、25%和10%。


发布时间: 2021-08-15 15:30:55
作者: 李明威运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