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全靠东方秘术?网友:看到保温杯就知道这把稳了!
截止到今天18:00,东京奥运会奖牌榜上,中国以32枚金牌的绝对优势排在第一名。
过去的几天,中国健儿在赛场上拼搏的样子,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了。
也有网友在比赛画面中,发现了一种来自中国的神秘力量——保温杯。
我们经常能听到“多喝热水”这句话,这只是很普通的一句日常寒暄。不过本届东京奥运会,中国健儿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多喝热水的重要性!
乒乓女单赛场,94年的陈梦跟00年的孙颖莎争夺冠军。在休息的时候,陈梦拿出了保温杯,小口小口喝水,而莎莎拿出了一瓶冰水。
激战5局后,最终陈梦击败了孙颖莎拿下了奥运冠军。
乒乓男单赛场,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
88年的马龙喝着保温杯里的水,97年的樊振东喝着冰水。
最终,马龙击败樊振东拿到冠军,个人实现了2次全满贯荣誉。
保温杯因此还上了热搜:
还有网友戏称:“最后还是保温杯赢了”
就连教练刘胖也带着印有女儿照片的保win杯:
不止是乒乓队,还有举重比赛中也出现了这个中国神秘力量。
在前几天举行的女子举重49公斤级比赛中,侯志慧在比赛间隙补水,用的也是保温杯:
比赛后保温杯还上了热搜:
女子体操选手芦玉菲也用保温杯补水,杯子上的小熊图案好可爱!
昨天在东京奥运会女子举重87公斤以上的决赛中,李雯雯打破三项奥运纪录夺冠,成为中国首位00后举重奥运冠军。
她喝水也用的是保win杯:
这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护佑着咱中国队冲金摘银,已经成为这届奥运会的一大逸闻。
有没有人跟咚小姐一样好奇,奥运冠军的保温杯里都装了些什么,不会是枸杞吧?
赛后侯志慧接受采访的时候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比较于冰水,温水更适合运动后饮用,因为身体在运动后,身体会产生很多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用于肌肉活动,另一部分转化成热量,使身体体温升高。
如果这时我们喝太冰的水,会使得喉咙、食管、胃肠等器官遇冷而急剧收缩,影响身体扩张,使人感到不适。
当然,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他们有详细的健康体检,赛前有充分的热身,而且赛场的温度比较适宜。因此他们可以选择喝冰水。(其实就是有实力,任性)
补水,应该贯穿运动的各个阶段。
运动前:
运动前适量补充水分,不仅能防止身体因过度缺水而虚脱,还能保证身体处于最佳的运动状态。
跑前一小时应该喝少量的水。当感觉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失去了约3%体重的汗液,所以感到口渴才进行补液,需要48小时才能补充上丢失的量。
运动前2小时喝大约500~700毫升白开水,如果天气热、消耗大,补水的频率也可再适当增加。
运动中:
运动时大量出汗,大量水分遗失,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影响健康。
我们可以适量喝些淡盐水,因为淡盐水能及时补充流失的离子,防止出现血钠症等不适反应。
运动中,每15~20分钟就应该补充一次水,每次喝100~200毫升水,要小口小口喝;在高温下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每小时补液量应大于300毫升。
如果运动时间超过60分钟,或者进行高对抗运动,可以喝运动饮料。剧烈运动会导致大量的电解质伴随汗液遗失,要把水、糖和电解质一起补。
运动后:
运动后常常感觉口干舌燥。但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饮水,剧烈运动后身体消耗较大,身体各部分机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时如果大量饮水,势必造成心脏负担过重。
此时切忌饮用冰镇饮料和矿泉水,冰水会强烈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血管突然收缩,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
运动后补水,不要立即饮水,一次的量应控制在300ml以下,少量多饮,并适当补充电解质和能量,待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加大饮水量。
今日话题:你平时喝水用保温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