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乌贼:“抱歉,我提不起速度了,但是我朋友可以,你们跟他跑吧”
因为从跑步一开始,我就同时遇见了两种人,一种人倚老卖老的叨逼叨说教,一张嘴就是爹味十足的说教,他们用宛如过来人什么都懂的嘴脸跟你说
“跑步伤膝盖,跑步是为了健康,你这样的体型跑不快的,你不行的。你这个跑姿不行的,后脚跟落地跑不快的。”
你觉得他们是傻逼,但是你没法反驳那一句舔着脸的“你才跑了多久,你懂什么。”
如果年轻的意义是为了老去才能说真话,那活着真的不带劲。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片面了,傻逼,其实是不分年纪的。
好在,我真的特别幸运,如果最开始跑步我接触的都是这样的人,我指定觉得不能跑下去了,跑下去最终成为这样的人,犯不着。
好在接触跑步的时候,接触到更多的是另一群人,他们让我知道,这个世界多的是温暖的人,他们不介意把自己走过的弯路毫无保留的告诉你。
他们不介意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的人,提醒你,别给自己轻易设限,你跟他们说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是这辈子不敢想的距离。
是那些人让我懂得,运动这件事,是用时间换天赋的体验。
于是那个执念成了,当内心出现执念,限制自己实现的那个人只能是自己,不能是源于别人的叨逼叨。
执念是,人生没有如果,有的是一旦选择开始,就收获独特经历的体验,好坏都是独有的经历,不好的经历收获成长,好的经历收获愉悦。
不知道此刻看着手机阅读这篇推文的你玩不玩游戏?如果玩,你知道这么一个游戏吗?名字叫做《第二人生》。
在那个游戏里,你可以交友,可以构建社群,能够完成交易,当然很多特殊的装备和道具是要用到真金白银,许多人依然乐此不疲的选择投入。
你问他们,把辛辛苦苦工作上班赚来的钱,投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意义在哪里?他们会告诉你,“我们只是把在第二人生里收获的满足,用来滋养自己的第一人生”。
如果你不玩游戏,你当然不会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花钱去买一个虚拟的皮肤,那我换个说法吧,你有爱好吧,读到这里的你,跑步,越野,摄影,钓鱼,你总有一个爱好。
爱好是什么,爱好就是那些我们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满足自己的事情,哪怕是那些看到你整天跑步问你是不是不上班的人,你也问问他们:“你整天上班下班玩手机,你打算什么时候为自己赎身。”
或许正如我们不了解抱着手机玩游戏的他们,他们也不了解我们这些跑步的人,为什么要花费着那么多钱,去跑步,去训练,去活的宛如一个不上班不工作的人。
因为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跑步这件事,我们一边内心理性的告诉自己,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吃饭喝水;一边又执念的在内心将它构建成了我们的“第二人生”。
没有第一人生,我们就赚不到钱,无法支撑自己的第二人生;可没有第二人生,又会觉得第一人生太枯燥,无法在繁忙和琐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快乐。
你问我,因跑步而构建的跑步这件事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它对于我的意义,就是用来滋养我的第一人生的。
在正式写这篇半赛记半话唠的推文之前,想说声谢谢,谢谢屏幕那边你给予的耐心,让我有动力,用文字记录着第二人生收获的故事。
2017年,我进入了无锡马拉松的配速员群,第一次进入配速员群的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是一个新手村的人突然被传送到了大城市,像是考学之后分班的新学生,未见面之前,满是期待,见了面之后,满是亲切。
群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夸起人来不复制黏贴也能做到不重样,超喜欢那里的,真想推荐给现在的家长群学习一下。
因为17年那场锡马,我的生活里一次多了40多名出类拔萃的跑友,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借着这些人的朋友圈,我知道了越野,知道了马拉松破三,知道了原来人真的可以连续跑100公里,原来跑步除了训练还有意志力执念这种玄而又玄的力量,我隔着屏幕看着他们一个个达成新的成就,看着那些新的成就发生在离自己如此近的人身上。
这些成就,不再像是一个个生僻而遥远的词汇,像是身边的家长里短,突然变得触手可及起来。
执念早已埋下伏笔,只等着借着经历浇灌,能力提升去生根发芽。
那执念是我要靠近这些人,也想成为这些人,从仰望到并肩,我要从只能勉强完成5小时配速员,一步一步,一关一关的打通不同组别兔子的经历。
5小时45分,5小时,4小时30分,4小时,3小时45分,3小时30分,3小时15分。
因为这个执念,马拉松配速员变成了我内心按部就班的游戏,并不复杂,设定目标,提升能力,制定计划,收获经历。
他们说,跑步是不是很复杂,要懂心率,要懂跑姿,要懂各种专业术语。
或许他们说的对,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跑步是严肃的爱好,是数据指导身体的按部就班。
如果拿跑步成绩去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严肃跑者,那这个评价标准,可真的不咋严肃。
跑步对我,一直都是一场你因为玩而收获的经历和经验,让你可以跟拥有同样付出和经历的伙伴,默契而谈的聚会。
“这次没有每15分钟的配速组了,是3小时,3小时30分,4小时这样子。”
“我想做3小时配速员,我现在PB是2小时52分,福州马拉松我最后放了,为了备战厦门马拉松,厦门马拉松我肯定破2小时50分。”
发生那段对话时我的状态正好,的确不是网上那群你不认识他们什么东西,他们还能把你如数家珍的叨逼叨戳着你的脊梁骨说的这个人破三就飘了。
可能正处在很多跑步的人多半会懂的状态,那个状态是你开始觉得能无欲无求的开始掌控自己的身体了。
每天清晨起床,是跑强度还是慢跑,强度能顶多少,身体肌肉有没有弹性,你比谁都懂,比特朗普这个懂王都懂。
“我当然是信任你啦,那你有推荐能一同完成任务的队友吗。”
看到这句回复时内心的触动,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年纪越长,能收获一个人的信任,是何其荣幸的事,而那个信任是建立在,我给予你试错的机会。
“徐顺利,闫旭峰”我笃定的回复了这两位老大哥的名字。
如果说跑步到最后对于很多人如吃饭喝水,那他们俩在我心里,就是把跑步当自助餐在吃的人。
两位符合我内心“纯粹跑者”的存在,热爱跑步这件事,如吃饭喝水,会随着跑步收获经历越多,越发在意身边人的感受,愿意帮助更多人去接触跑步这件事,无私且暖心。
能跟他们俩做队友,不用等到比赛那天,我都可以因为他们俩督促着自己提高。
虽然宿迁马拉松是2021年3月28日,而从想到要跟老闫和黑顺一起做兔子开始,比赛就已经枪响了。
不复杂,就是此起彼伏的打卡,你打10k,我就打15k,你一天跑20k,我就一天跑三次。
跑步当然不是跑量的简单粗暴的堆积,它涉及力量,休息,营养,可对于很多像我这样喜欢偷懒的人来说,跑量堆积的的确确就是最简单粗暴的提高方式和保障。
在考虑好做3小时配速员之前,我从来没有把月跑量稳定在350以上,基本就250-300之间,毕竟每个月跑350以上的跑量,可太累了,会显老,会没法睡懒觉,甚至会脱发。
但自从接了“宿迁300兔子”这一单之后,我愿意——
在跑步这件事里,跑量的堆积,是一件自我感动和无效付出之间边际线特别模糊的事。
但在你说不清有没有意义的时候,做了之后才能谈意义。
我做了,然后我告诉你看到这里的你们,跑量堆积的确有用,但是不科学的堆跑量,帮助有限。(这是句废话)
具体体现在,赛前我接到了一个临时任务:当地电视台的采访
“乌贼,你以前来过宿迁吗,你对宿迁有了解吗,对于宿迁马拉松里有什么想说的吗?”
“我没有去过宿迁,但是我知道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是一座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年建城史的城市。”
“不是很了解,刚百度的,但是从朋友那里知道它是江苏的文明城市,非常期待在宿迁马拉松陪伴跑友们安全抵达终点。”
我没文化恰恰就是没文化在,对于项羽我只了解难见江东父老的破釜沉舟。
我因为没文化收获了很多幸运,最大的幸运就是,有多少文化,用多少文化。
在宿迁,我活学活用了这两个典故: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的境遇。
赛前收到短信:“预计比赛日最高气温高达26°C!”
收到这条短信的时候,我能说什么呢,我当然是直接问组委会,我们配速员赛前住酒店,还是住船上。
看到这里的朋友们,当你们比赛之前,开始整这些有的没的玄学的时候,基本上比赛的结果不用等开枪,已经要输一半了。
虽然我没文化,可是我朋友多,当我把高温会有影响的这个担忧告诉了我的朋友老赵,一个学历史出身的跑者。
读历史的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熟读历史,懂得上下五千年种种犯错案例和犯错之后的崩塌导向。
具体体现在老赵,一个史学出身的跑者活学活用历史案例:跑崩无数次,次次借口都不同,不是复制黏贴的独特体验。
听了我的问题,他跟我说:“你为什么要见江东父老,你是一个陕西人,你的老家在西北。”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文化人就是文化人,老母猪带那啥,说话可真的是一套一套的。
听着老赵给我解释,我看着起点项羽雕像骑着马往下踏的蹄子,满脑子惊叹地给与回应:“这踏马的。”
“不是,纯字面意思,你看这个雕像,是不是踏马的。”我指着起点的雕像给老赵看,老赵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去。
我俩就这样感叹着结束了赛前的对话,大概心里都揣着对对方精神文明程度的怀疑与担忧,生怕自己在口头上吃了什么暗亏,没有再多说了。至于心里有没有...反正我没有,老赵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
以前年纪轻,不懂这句话和梗是哪里流传来的,现在长大了,开始写推文了之后,我一直怀疑这个梗是网络作家杜撰的——就为了写文章的时候,凑字数。
怀疑归怀疑,玄学的事情还是要信,宿迁马拉松赛前,我接到了一个重要的采访,有多重要呢:重要就重要在采访了三次。
“乌贼,你好,作为宿迁马拉松配速组最快的配速员,你有信心吗。”
“我有的,因为我冬天训练蛮刻苦,训练是我信心的来源。”
“好的,乌贼,我们彩排好了,正式来一次,作为宿迁马拉松配速组最快的配速员,你有信心吗。”
“那个乌贼,刚才舞台背景声音太大了,我们再来最后一次。请问作为宿迁马拉松配速组最快的配速员,你有信心吗。”
我只是一个跑者,为什么要在历史文化古都,完整演绎了兵法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看了眼起点右侧的雕像,看着早晨的雾气渐渐消散,太阳露出了笑脸,晴天踏马,最为致命。
“宿迁马拉松赛道坡道主要是在后半程,我们前半程就按照413的配速来跑,争取每公里匀出3秒,每5公里匀出15秒的时间余量,过半程大概在1小时29分这样,预留一分钟时间余量给到后半程33-35公里爬坡的掉速。”
赛前我跟老闫和黑顺,我们制定的3小时配速计划就是这样。
计划制定了,只待按部就班的执行,54321倒计时,领导枪响,选手出发。
“老闫,黑顺,咱们三个分拨带配速,老闫你带1-5公里,顺利5-10公里,我带10-15公里。”
第一个5公里,是快乐的5公里,快乐到你根本不觉得这是马拉松,赛前的所有担忧和慌张,都在起跑之后烟消云散。
跑步圈有句话,叫做跑得快没朋友,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这是假的。
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开来,我甚至怀疑是不是一部分跑的快的人,不想跟别人做朋友而编排出来的谣言。
真实情况是,当你跑得久了,你会发现朋友越来越多,因为每次跑比赛,同配速情况下,来来回回就是那么些熟面孔,一回生二回熟。
在赛道上见面,不用太多废话,一个眼神都是安全感,彼此一个下意识的动作都是默契的梗。
“嚯,就说这左边眼睛咋有点反光,淘淘哥跑过来了啊。”
“你这不是看不起人一姐吗?矿泉水瓶盖还拧不开了?”
大家像是一个团伙,分工明确,团结友爱,你在这个补给站给我递瓶水,我就在下个补给站给你拿杯功能饮料。
“咱们就跟着兔子跑,兔子破风,能省点力,跟着旁边那个大哥,他胖,挡风面积大。”
气氛欢快而调侃,人们友爱又温馨,就像起跑之处的气温,太阳躲在云层后,迎面吹来的都是凉爽的风。
众所周知,宿迁马拉松的迷你跑是5公里,而第一个分叉口,就是迷你跑和全程半程的分叉口,迷你靠右,全半程靠左。
我们一边跑着,一边提醒着身边的跑者注意左拐右拐。眼睁睁的就看着一起跑的叶大哥,奔着迷你跑的方向不拐弯的就冲过去。
“叶哥,往右跑,你再跑下去,你可就是迷你跑夺冠的老大爷了!”
一切都在按照着计划,按序推进,比赛就像是一个写好的剧本,只要照着演下去就完事了。
“黑顺,换你带了,你带到10公里,报个时,10-15k我带。”
黑顺,老闫,人狠话不多。基本就是老大哥该有的形象,靠谱且耐操。
“我们目前时间余量是30秒,21k我们预计以1小时29分通过,这样后半程爬坡大家可以降速。”
“10公里,时间预留30秒。乌贼该你了。”黑顺喊着
“15公里,总体时间预留45秒,老闫,换你带了。”我喊着右侧隔着两个人的老闫
很多人一直不明白,配速员背的那个气球,除了标示还有什么作用,在宿迁的比赛,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它第二层的功效:感受风来了。
就是测风仪,14.6k的时候,准备爬一个小桥,突然发现背后背的气球,直挺挺的竖向天空,那是一丁点的风都没有。
“温度开始升高,大家伙出汗剧烈的,注意补充盐丸了。”老闫一边汗如雨下一边扯着嗓子提醒大家。
“老闫你跑你的,水我去拿,你要水还是饮料。”黑顺回应着。
时间就这么欢快的流逝,半马通过,1小时29分。一切都在赛前的计划里。
看到半马通过的时间,感知了一下身体的状态,一切正常没有特别疲劳,心里开始盘算,一会完赛发个什么朋友圈,我甚至连憋在心里的文案都想好了。
一边脑补着发了文案的爽,一边从裤子后侧口袋掏耐米德的冲刺能量瓶准备做赛道半程补给,补给过后,满血复活再干半程。
手滑,瓶子掉在地上,看着价值25元,在赛道上意义远超200元的耐米德能量瓶掉落,被人群裹挟着往前,除了扭头看着地上,被踢了几脚的瓶子,什么也不能做。
一场全程马拉松,有人说比赛的开始是从半程开始,有人说比赛的开始是从35公里开始。
但对于我们这个破三分队来说,比赛的的确确是从过半程开始的。
半程过后,项羽故居的宿迁,连天气预报也一个吐沫一个钉的准。
但...说好一起300的队伍,就像爱情,握在手里,走几步,风一吹,就散了。团队里唯一一个女性,黄琳被元大都的京东小分队不负热爱的接走了,万红丛中一点白。
刚跑走没5秒,团队的人心就散了,身边的哥们看着元大都京东小分队的离去,眼巴巴的问着老闫:
我冲着黄琳跑走的背影,喊了声:“黄琳加油!”嗯,跑步的人其实很简单,彼此的认可从来都是赛道跑一段,彼此跑一段,很多你为了这个运动的付出的汗水,大家心里都明白,不需要那么多言语来证明。
正如半程过后,大家开始彼此认可起来,也都敞开心扉家长里短的交流起来了。
“乌贼,我关注你推文很久了,我今年52岁。”身边一位穿着轻功体育背心的老大哥说着。
我脑袋里疯狂的进行算数“52岁-31岁=21岁,我该叫大哥还是大叔”,然后扭头看看说话大哥:
我一边回应着大哥一边看了眼身边的黑顺,然后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黑顺的看上去跟这位52岁的大哥几乎算是同龄人。
这让我很不明白,跑步这件事,到底会让人变得年轻,还是苍老。
就这样一直晃到了25k,随着气温一点点的升高距离一点点的变长,开始感觉黑顺和老闫是不是速度带快了。
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我们良心的说一句实话,当一起跑步时,如果三人行,你突然觉得两个人速度变快了,那很大概率只说明一件事,自己开始有点拉垮掉速了。
“恩?410配速,是有点快了,是黑顺带快的,25-30k是他带的,不干我事。”
老闫不亏是老闫,在发现问题之后,立刻找到了解决问题最快的办法,甩锅给制造问题的人。
如果你跑过宿迁,那你一定记得26公里这个位置,如果你没有跑过宿迁,也请你记住全程马拉松26公里这个位置。
如果你问我赛道上最好的能量补给是什么,我可以笃定的回答你,是青春,是热血,是你不希望在孩子和摄影师的镜头前面拉垮。
宿迁马拉松26公里,是学生拉拉队,扯着嗓子不停歇的那种加油声,是覆盖了你到下一个左拐还能从背后传来的加油声和音乐。
原本略显疲惫的身体,大家在26公里的那个左转弯,全部腰背挺直,身体前倾,臀带腿腿带脚,整齐划一的提速。
低头瞅了一眼,在准备拐进33公里的路上,看到身旁穿着紫色轻功背心大哥的鞋带耷拉着散开,在跑比赛的时候,30k往后鞋带松开,对于任何人来说心态上都是一次暴击。
跑马的人都懂得,我们怕的不是那几秒的耽误,怕的是停下脚步之后,心里那口劲也就垮了。
我有个朋友,他对于马拉松的定义是“马拉松不是距离,是时间。
在我身体一切成长的时候,我特别认同他这句话,马拉松无非就是设定目标,然后按照时间定速巡航,什么时间节点到什么公里数,按部就班的完成比赛,抵达终点,掐表,发圈。
但当身体疲惫的时候,我才发现,马拉松不是时间,就是距离。
从33k拐进三台山开始,气温升高,身体疲惫,迎面逆风,背后背的气球呼呼作响,低头看手表,配速4分35秒。
从那时候开始所有能想到提速的方法都在尝试,只要速度能提起来,什么都可以。
拿矿泉水顺着脖子浇下去降温,脑子里指挥臀部发力带动腿部去维持跑步动作,积极跟队友交流。
黑顺吭哧吭哧跑进补给站,拿了一小杯给我,我浇在头上,浇在头上的水顺着脸流下来,舔了一口
说归说,闹归闹,因为顺利和老闫,我看着他们的背影,一路都在脑补,跟着这两位老大哥一起跑,顺利负责快,老闫负责稳,而我,负责了这个队伍的下限。
对于破三来说,35公里不到手表出现4分35秒不算什么,毕竟是爬坡,毕竟前半程给后半程预留了1分钟的时间余量。
就像是存好的钱,可以花,但是心里也明白钱确实不多的捉襟见肘的现状。
34公里4分35秒,35公里4分38秒,36公里4分30秒。
一公里损失15秒,3公里不到的赛道,就把前面半程存的钱花的干干净净。
过35k,手表总时间和配速手环的标准时间对比,只剩5秒的时间预留量,感知了一下身体的反馈和费劲抬腿的手表瞬时速度反馈:“4分25秒。”
“对不起,我提不起速度了,你们跟着前面10米黑顺他们跑。”
一边说着一边把后背的配速号码簿和脖子上的气球扯掉,扔进补给站的垃圾桶。
扔进的一瞬间,看着前面20-30米不远处的老闫和前面50-80米的黑顺,想着说要不掐表退赛吧,念头想起的时候,觉得自己才应该扔进垃圾桶。
扭头看着身后,唯一欣慰且能让内心愧疚感不那么强的就是,背后只剩两个人了。
不知道大家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是什么给与你们动力。是赛道边的鼓励,还是强大的意志力。
“我就知道他不行,当什么300兔子。”想到这些评论,我能怎么办,我当然是选择继续跑了。
我们当然知道,热爱从来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但是在赛道上尽力,是对自己的一种宽慰。
“痛苦没关系啊,这就是耐力运动的魅力啊!怀疑,痛苦,孤单之后,依然选择相信。”
这句话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他目光如炬,就是字面意思,聚成一团的炬。
一路上自我催眠着各种心灵鸡汤,不断的低头看表,倒数计时着每个一百米,最后抵达终点,掐表,3小时02分30秒。
如果没有顺利,我们3小时兔子怕是没有一个人能准时抵达,朋友的意义除了陪伴,我想在一起做兔子的时候,最好的支持就是我可以指着一个背影说:
“抱歉,我提不起速度了,但是我朋友可以,你们跟他跑吧。”
原本有很多话想借着这篇推文说,可写着写着就觉得没什么好说的(然后写了一万字),因为发现跑步最终是一个跟自己的执念达成和解,然后寻找新的执念的过程。
那个执念可以是复仇,可以是证明些什么,可归根到底都应该是为了讨好自己。
我在赛道上想过小时候看的七龙珠里的仙豆,那是一颗吃下以后,只要没有死去就能满血复活的豆子,我愿意用老闫20斤肉来换一个在赛道上满血复活的机会。
也想过,哪怕慢一些,不能停下,闭上眼睛去脑补跑步姿势的动作,哪怕提一秒也好的,甚至疯狂的到了40公里看看手表还有8分钟说,要是最后2.195公里跑3分多配速就好了。
就像临近终点的冲刺,其实也就那么短短几秒,还有可能让我们遭受受伤的风险,也没法让我们跑出惊世骇俗的成绩,可为什么还要不理智的去拼那么一下呢?
我想赛道上产生的疑惑,终归会在赛道上找到答案,有一个品牌的口号是“致耀眼的普通人”。
赛道上那位52岁跟着我们跑的大哥,在我们抵达终点后没几分钟也抵达了终点。
“Emmm,该抱歉的是我,我也跑崩了,您跟着我也没法破三,我慢了2分钟。”
低头,看到的是大哥左脚的鞋带还是松开耷拉在鞋面上。
我们当然知道,在自己的第二人生,尽所能,去享受尽全力的快乐。尽力过后,平和的回归第一人生,就是意义。
这两种人生,互相浇灌,互相吸引,互相促进,互相成就,才让我们这样的每一个个体都变得有血有肉,有悲有喜,像一个永远停不下追逐脚步的精灵。
其实我们也说不清楚,大概,就是人生更多的可能,更大的梦想,以及更广的视野。
我是沈乌贼,很抱歉这次300兔子没有完成任务,但是没什么好找借口的,我已经收获了经历,也尽了力。
然后呢,试错的成本,从来不是为了错了,而是为了试错之后,去成长,我唯一该做的能做的,就是继续训练,三百不够,就四百,长距离少,就增加。
毕竟,那句一直在赛道上想发而没有发的文案是:“给生命一个足够久的由头期待下去,因为知道要什么,才会出发。”
发布时间: 2021-03-31 18:30:49
作者: 沈乌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