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这事吧,总是自己打自己才疼
“只要往前走,在路上总会遇到和你相似的人。”
——
昨天看了条短片,是快手的“仿后浪式”宣传短片《看见》,还不错。
第一次看完以后,我又去找来了它的文案看了两三遍,觉得这段文案或许放在运动圈也特别合适。
尽管,它和B站的《后浪》一样,都是披着正能量的商业鸡汤。
今天想借着这个短片跟你聊聊天吧,希望你不会因为“快手”两个字就关掉这篇推文,就像我们身边很多不跑步的人听到马拉松就点击“不感兴趣”一样。
偶尔喝点汤,还是不错的,比如对我这种因为脱臼跑不了步,只能躺在床上单手用手机敲字然后ctrlc+v到电脑上的人。
01
“这是失意之冬,也是希望之春,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面临前所未有。”
“这是过去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这,是我们的关键时刻。”
这些话或许放在任何领域都适用。
也算是跑了几年的步了,这么长时间下来,我开始觉得运动圈适合交流的地方有两个。
一个是操场上刷圈肾上腺素慢慢递增的时候,另一个是深夜的火锅配上冰啤酒的时候。
这两个事件都可以抛开工作、生活中的顺或不顺,侃大山式的交流。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
比如前几天刷圈,跟几个朋友聊天:
“感觉一场疫情让跑步圈重启了,让我觉得自己像是穿越回了我最开始跑步的日子,那时候一年没有几场比赛,于是多小的比赛大家都格外珍惜。”
“乌贼,你知道吗?我们跑团前不久组织了个线上赛,我怎么都没想到有1000多人报名,哈哈哈,这要是搁去年,能有100-200人报名都很了不起了。”
“对啊,去年的时候,每个周末光线下的比赛都让人跑不过来,谁还参加线上的啊!”
再比如深夜完成一个项目节点时,大家在街边找了个火锅店,喝到微醺再次话匣子打开。
“你们有没有觉得,是不是人年纪越大对时间越不敏感了,还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今年的时间像是按了2倍速。”
“我是觉得就像失忆了一样,记忆的前一秒停留在2月,下一秒已经来到了6月。记忆里对今年只简单停留在了‘只能在家、可以带口罩出门了、还不能坐在一起吃火锅、大家又坐在一起吃火锅了’这四个瞬间。
是不是跟快手短片里的那几句文案很像?这可能也是《后浪》引起了一些反感,而《看见》却被很多我等凡人所接受的原因吧。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没几个“后浪式精英”。
02
“每个人都成了一座孤岛,人们总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这些看上去没有用的,却有着抚慰人心的效用,幸运的是,我们不断在做的事,安慰了别人,也治愈了自己。”
上面这几句,让我想起了跑圈直击心灵的一问:假如没有了比赛,你会比现在训练更刻苦吗?
这个问题,如果去问去年这个时候的我,我会带着三分讥笑七分薄情的回一句:怎么可能没有比赛?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比赛,而是比赛太多了好吗?
所以啊,这脸,总是自己打自己,才显得更疼。
昨晚8点15分,一个朋友随意发了张自己在家的生活点滴。
跑步的人容易被自己关注的事物吸引,我的第一目光聚焦是他脚指头上跑黑的指甲,因为总觉得这种“黑指甲”理论上是伴随着马拉松这种不得不顶住的节奏下的勋章。
于是留言:“没有比赛的你还是黑了指甲。”
对方回复:“没有比赛反而跑得更多了点。”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句不知道出自大庆油田还是阿里的话,放在现在的跑步圈可太合适了。
在以前每个周末一场比赛的日子,大家每次聚会都是一次亲密又火热的“大型网友见面会”,彼此完赛后挂着的奖牌见证着自己跑过这个城市的每一步,也都化成最后踩在脚下越垒越高还不愿散场的啤酒瓶。
现在成了真网友,大家晒着自己跑步的轨迹,记录着自己的坚持,也无意识鼓励着朋友圈里可能看到的朋友,各自努力,彼此看到对方奔跑的轨迹和脑补他们的成长,成了我们特殊时期的安全感。
我们不断在做的事,安慰了别人,也治愈了自己。甚至少了很多跑圈中本不该有攀比之风和戾气。
真好。
03
“真正被时代选中的,不只是那些你能看见的人,更是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每一个不可替代的你”
“在世界暂停的地方,我们已经开始,在世界即将开始的地方,我们一往无前。”
很多我认识或者暂时没认识的跑者,他们没有因为这场疫情放弃训练,反而比以前跑的更多。
因为大家没有说出口也明白的一个道理是,我们可能没有办法重启2020年,但是可以选择重启自己,像一次次抵达马拉松终点时,都期待着下一次再出发可以更好一样。
因为被大家关注的原因,我可以接触也能看到更多汇聚我们这些跑者的幕后人员,有运动平台的运营,有赛事公司的赛事人,有公关媒介的传播人。
运动平台的运营说,我们的每个达人都有他们能成为达人的逻辑支撑,不单单是网感,而是他们身上总有一个点,是我们做社交平台最希望看到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家更加努力,更自律,一心追逐光芒,想要变得更好。
赛事公司的赛事人说,一场疫情给了我更多的时间,主动地被动的不愿意的,我不得不用这些时间来思考,让狂热的情绪趋于平静,生活很重要,活着也很重要,赛事本没有意义,你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思考那么多意义,不如用每次可以举行的比赛做点有意义的事。
希望我们老老实实做比赛,提升体验,附带的情感这些,其他时间就不要去占用跑者碎片化时间。
公关媒介的传播人,言(口)简(齿)意(不)赅(清)的举起酒杯,咱们啊要对自己好一点,多尝试,要破圈,更要多赚钱。然后特潇洒地一饮而尽后又说,我就以水代酒吧,喝不下去了,你们跑步的都变态的追求快——喝酒快,让别人醉的也快。
我们每天都说很多话,也听别人说很多话,但记住的可能没有多少。最近这段时间,我记得的,有三句。
一句是曾经的旅游人,因为疫情转行医疗的朋友说的:“传播领域一个领域3-5个kol最多了。”
一句是曾经的赛事人如今的音乐人说:“运动领域哪有什么kol啊。”
一句是丁丁在推文里写到的,“李小白很可能是未来的马拉松教父。”
这三句话构建了我对kol这三个字母的全部理解。
旅游人因为工作关系,看遍了世界,她的世界观说,原来世界就这样。
赛事人厌倦了赛事拥抱音乐说,哪需要那么多统一啊,不需要那么多带头人,大家百花齐放挺好的。
丁丁老师是跑圈前辈。
所以这三句话就是我想到kol时全部闪现的素材逻辑。
现在社交平台太多了,真的不用一一列举,一个个平台把大家圈层化,围城化。
最近身边朋友陆续开始做B站,他们说,乌贼你也做吧,流量大。
这一次我不敢说我不要做,然后罗列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一次理由很简单,我真的精力不够了。
我最近才渐渐因为微博关注的一个博主,找到了我注册社交软件的初衷:给爱好找一个交流平台,这个交流不是你怼我怼你。
这种交流:
是你说你喜欢跑步,我跟你聊我住的城市哪里适合跑步。
是你说你发了一张美食照片,他下面留言说我知道一家更不错的,原因是店的环境,价位。
是你表达了一段不成熟的观点,留言区是你来我往的思辩。
总结就是,不管kol还是交流这件事。
要么主动融入,跟他们打成一片;要么自己发光,吸引他们的目光。
当然能够同时做到这两样的人,必须要竖大拇指。我想我可能很难做到了,这也没什么,就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吧。
最后,借着快手的鸡汤视频,我也用一句鸡汤收尾吧。
愿我们在这个圈子的每个伙伴,做自己,该有的都会有的,只要往前走,在路上总会遇到和你相似的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