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芝加哥马拉松42.195公里的路上,我可真的是,太“忙”了!
“Life is better when we are connected。”(当我们连接在一起时,生活会更美好。)
-前言
“阿贼,你准备什么时候出发?”
2019年10月9日,晚上10点,老赵在微信上给我发来这么一句话。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对芝加哥所知道的无非只有一点:这是六大马拉松之一。
我说:“明天下午就出发。”
老赵说:“你作为一个有为青年,希望你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要被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迷惑和污染。”
我作为一个有为青年,立刻回答:“我日本的马拉松都跑过了,还怕区区美国吗?正所谓,曾经东京难为水,除却风城不是云。”
我刚打完这句话,猴子在旁边冷冷地说了一句:“你在东京难为什么水了?你解释一下?”
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我只能恍然大悟地回答老婆:“卧槽,我忘了倒时差,我睡觉了。”
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倒时差是错误的,因为我把时差倒反了。
比如现在,2019年10月17日,北京时间凌晨3点。
我,在杭州打着字,写推文,那样子就像我刚到芝加哥在凌晨4点剪着片子一样。
不是说有多努力,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主要就是为了证明,我真的把时差给倒反了。(猴子画外音:你还觉得很光荣哇?)
1
“退一步有退一步的坦然,进一步有进一步的得寸进尺。”
来到芝加哥的第一个白天,距离芝加哥马拉松开赛还有2天。
我还是那个时差没有倒明白的懵懂青年,没有任何改变,芝加哥对我的意义依然是简单的两个词:美国和六大。
我身体力行的执行这两个词带给我的意义,到各种著名景点前拍照打卡,当然也没有忘了发朋友圈带着定位。
嗯嗯,谁还没有一颗求赞的心呢,这可是六大啊!
如果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为什么要跑六大呢?
如果不是为了照一些可以发在朋友圈让朋友知道我到美国的照片,我为什么要来美国呢?
如果不是为了这些,我还不如在家门口跑跑马,那里有我听得懂的语言,有我的“银河护胃”队,有火锅,烧烤,小龙虾。
这里有什么?有火锅吗?没有!有烧烤吗?难吃!有小龙虾吗?有他们也不会做。那我为什么要飞10多个小时来这里跑一场26.2英里的马拉松?
带着时区的变化,我试图给自己找一个答案去说服自己,就像最开始跑步时,给自己的热爱找一个答案。
那时候思考着这些问题的时候的我,正举着手机用着翻译软件翻译着看不懂的英文。
“工具可以翻译语言,不能翻译文化。”
“如果不是为了心心念念的人跟故事,那么一场场马拉松和越野赛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那一天,脑袋里浮现的是这两句话。
可文化是什么?
我不知道,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这并不妨碍我得寸进尺绞尽脑汁的发一条朋友圈告诉国内的朋友们:
“我在美国!我这边是白天!你们,睡了吗?哈哈哈哈哈!”
“尝鲜的快乐,只有先尝过的才了解。”
来到芝加哥的第二个白天,距离芝加哥马拉松开赛还有1天。
我开始适应了美国的时差,我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已经能够精准的算出国内时间现在几点了——尽管后来他们告诉我,手机里很多软件都能直接查看不同时区的时间,并不需要这么复杂地推算。
比如说,早晨7点起床晨跑完的我,准时卡在国内时间晚上9点钟左右发出朋友圈了。
获赞一片。
如果,这是我来芝加哥的目的,就为了发个朋友圈,那我是不是太无聊了?
我也觉得太无聊了。
然后我又发了微博,咕咚,抖音。
获赞一片,again。
如果故事发生到这里,按部就班的跑步,完赛,PB,嘚瑟归来。那么这篇赛记和旅程真的是太无聊了无聊的赛记和旅程,是没有热爱的记忆,没有分享的意义的。
一句话:没有价值。
“我可以接受结果不圆满,但不能接受不竭尽全力。”
来到芝加哥的第三个白天,芝加哥马拉松今天开赛。早晨6点出门,打车。
不知道你玩过网络游戏吗?
那个清晨的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走出新手村的小白,在那个脚本里,我可以通过打怪升级,也可以通过交谈获取一些任务经验。
“刚才跟这个出租车司机交流,他都不知道今天举办芝加哥马拉松要封路,我跟他说前面可能封路,他说不会。”
“嚯,那芝加哥马拉松的宣传可是不到位啊。”
“哈,这要是搁国内一些马拉松,还不得被骂死。”
在那个早晨,狭小的出租车空间里,弥漫着各种各样的声音,飘荡着各种各样的表情。
清晨的困意被汽车的发动机叫醒,四个人对比赛憧憬的叽叽喳喳被司机的茫然无知冲淡,狭小的空间被四个人的热情全部占满,然后又被车窗外的冷空气急速降温……
我们觉得作为芝加哥出租车司机的他,怎么能不知道今天举办马拉松。
作为司机的他,可能也诧异怎么会有人热爱在清晨城市都寂静的时候,选择去同一个地方奔跑,还是26.2英里。
可恰恰因为马拉松,让我们有了交集。
“Life is better when we are connected。”
啧啧。
“我可以接受结果不圆满,但不能接受不竭尽全力。”
出发前一晚,淘淘哥看着我给脚上贴着膏药,问:你明天怎么跑,你不会真的要奔着破三跑吧?
“对啊。”
“我看了你前几个月的训练,你破不了。”
“对啊,我知道。”
“那你明天怎么跑?”
“破三啊。”
“卧槽,你这个DSB,大傻哔~(消音)。”
我跑了三年,跑过那么多马拉松,能不能破三,我当然比谁都明白,因为训练了多少,付出了多少,没有任何一个人比自己更清楚。
自己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也没有一个人比自己更明白。
毕竟,马拉松也好跑步也好,不就是一个在长时间长距离的路上,跟内心的自己交谈,认识自己的过程吗?
可,我要破三,就是要破三。
站在芝加哥马拉松的起点的时候,我就知道,今天要么破三PB,要么不破三PB,不会有第三个结果了。(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废话!)
如果自信一定要有逻辑支撑点才成立的话,那一定是因为过往这三个月的训练量。我几乎做好了自己能做的最好状态准备:清晨提前半小时吃的SIS能量胶,轻到不像话的GEARLAB风洞背心。(马东老师,我是不是得到了您的真传呀?)
满是洞洞的背心跟芝加哥这个风城更配。
芝加哥叫风城,密歇根湖北部所产生的大量冷空气回从北部森林中升起,并扫过密歇根湖湖面直接吹向城区,他一年只刮一阵风,一次刮一年,从春天到冬天。
可还有个说法是,风城(WINDY CITY)里Windy这个词语在英文中有吹嘘的意思,1893年哥伦比亚世博会举办权,还处于大火过后的重建中的芝加哥,而纽约早就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大城市。
所以当芝加哥提出他们更有财力也更有能力举办该世博会时,纽约的各大报纸评论开始称呼芝加哥为“Windy City”,其实是想说“吹牛之城”,但是芝加哥后来不但成功争取到举办权,而且还在这次的世博之后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大城市。
入乡随俗,到了吹牛之城,我必须要融入这个文化。于是,有些熟悉的对话再次上演:
“乌贼,你明天怎么跑,你不会真的要奔着破3跑吧?”
“对啊。”(毕竟吹了牛逼呢。)
“我看了你前几个月的训练,你破不了。”
“对啊,我知道。”(我的身体状况,我当然知道啊)
“那你明天怎么跑?”
“破三啊。”(我可以接受结果不圆满,但不能接受不竭尽全力。)
“痛苦的人眼里必定有火花闪耀,如果那火花熄灭,他就毫无价值了。”
全程马拉松3小时完赛,全程均匀配速应该在4分15秒以内。
芝加哥,是美国第三大城市,经济发达,高楼林立,几乎把整个市中心都拿出来给跑者奔跑。
高楼林立带给跑者的是,手表数据的飘星,配速作为辅助参考的指标大打折扣。
可好在我做过太多次的马拉松配速员,懂得手表的配速失效时,还可以依赖总时间作为指引标志。
5K我只要在21分20秒前抵达就行。
10k我只要在42分49秒前抵达就行。
15k我只要在1小时04分前抵达就行。
.....
只要记住这些时间,在这些时间节点抵达,估算自己的误差,就是目标。
可就像六大马拉松让跑者狂热一样,再理智的计划面对六大的氛围也会出现偏差。
原本只想着埋头玩命干的我,被赛事的氛围感染的就差在赛道上跳起舞来。
我,一个在国内认识很多有趣摄影师的跑者。
不夸张的说,可以在人群中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吸引摄影师的存在。
不怕你笑话的说,我完全一边保持着奔跑,一边用余光瞄一下摄影师的器材大概能拍摄到什么距离,看他是横拍还是竖拍,然后摆好pose完成互动。
Emmmmmmm,你们自己看图吧。
像什么旋转跳跃,我比着心。
我全部干了。
这么跟大家说吧,如果说热爱是平凡生活的英雄主义,我可真的爱惨了跑步这件事。
爱的忙死了。
在26.2英里,42.195公里的路上。
耳朵听着赛道两边的尖叫,听着咕咚偶尔传来的每个5公里报时的声音,算着自己跟目标之间的误差。眼睛瞄着赛道边的摄影师,让腿保持着奔跑的节奏,让上半身玩命的摆出自己能摆出的各种姿势。
我可真的是,太“忙”了。
可,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选择自由,让自己决定在赛道上怎么沉浸其中,享受奔跑带来的快乐。
而,选择自由带给成年人的,就是结果自由。
5K用时20分12秒,在破三范围内。
10k用时41分22秒,在破三范围内。
半马用时1小时19分,在破三范围内。
30k用时2小时09分,落后破三范围1分钟。
35k用时2小时32分,落后破三范围3分钟。
最终抵达终点,3小时08分45秒。
嗯,没有破三。
如果要复盘比赛过程,我想现在打字的我依然能复盘很多原因。
比如,前半程各种摆pose耗费了体力,比如补给方面应该多带一根电解质能量胶,防止大腿后侧肌肉抽筋,比如太多太多。
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就可以跑的轻松一些,再轻松一些了不是吗。
可,我超喜欢自己现在的这个结果。哪怕没有那么圆满,回想起来还是忍不住地觉得很值得。
这些过程和结果,让我肯定了自己训练时那些痛苦的过程,训练都是痛苦的,不痛苦的只能叫锻炼。
或许锻炼的确是让人跑的更长久,可趁着有动力热爱满满的时候,去追求一个自己内心的目标,那份快乐,更甚。
痛苦的人眼里必定有火花闪耀,如果那火花熄灭,就毫无价值了。
更何况,让我开心的是,我还跑赢了淘淘。完成了继武汉马拉松双PB后的对他再一次击杀。
输赢,重要吗?
重要,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两个仿佛没长大的大人,输赢真的非常重要。
不管几岁,好奇心和好胜心万岁。
可,比赛以后,我想我还是输给了淘淘哥,输给了他一个举动。
在我们抵达完赛取我们存包的地方的时候,淘淘从包里掏出了一面五星国旗。
“嘿!中国伙伴们,有没有中国来的跑者,咱们来合影了!”
你问我,在国外跑马有什么不同?
我脑海里浮现的答案是,爱国不是生意,但展开的五星国旗是你在异国他乡选择坚持下去达成目标的源动力。
它是你选择热爱不停歇的答案和不需要理由的内心温暖抚慰。
就像赛后的朋友圈里,淘淘说的:“出国咱就不能给五星红旗丢人!”
爱是平凡生活的英雄主义。
5
“这次我要慢一点,感受的时间也久一点。”
来到芝加哥的第四个白天,芝加哥马拉松结束后的一天。
闭上眼睛,还是会断断续续的回忆起比赛过程中发生的点滴。
比如20公里时,遇见的同胞刘毅,他跑过我身边时,我们默契的同行,彼此给对方递补给。
比如从高楼大厦跑到不同种族的聚居区,赛道两边挥舞的各个国家的国旗,让你能够感受多元和包容。
不出发,你不会知道会遇见什么,这是马拉松的魅力,这次自己好像真的跑到了很多世界的错觉。
用跑步的方式去感受一座城的文化,短暂且漫长的42.195公里的路上,仿佛快速感受了芝加哥的文化,就像感受其他城市一样。
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用跑步的方式解锁一座城,借着马拉松去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
可,很惭愧,我并没有完全做到。
我能借着一场马拉松感受当地文化吗?
能,一掠而过的感受,跑完以后带着一身疲惫和一块奖牌离开。
这是常态的我,然后再说起那个城市,我脑海里的印象无非是“这条路,我跑过。”
可写到这里,我想说的却是一碗鸡汤,一碗熬在清晨5点27分的鸡汤,希望看到这里的你,当我用这个故事跟你说了一句迟来的早安。
文末最后一段,首先感谢nice且耐心的你,能耐着性子读到这里。
每次写推文,我都知道自己的问题,写的太长了。
写的短一点,分成几篇发,不是更好吗?不是能换来更多流量吗?
可,从最开始写这个公众号就跟跑步一样,只是我的爱好而已。
爱好,无非就是:因为爱,讨好自己的事情。
因为足够幸运,有幸同时以旅游者和跑者的身份配合芝加哥旅游局和健跑中国栏目组深度体验了芝加哥。
那么,我体验了什么?我收获了什么?
我想跟你说,原来芝加哥是77个社区汇聚的社区之城,仿佛每个社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借着老者的口中娓娓道来给你听。
有,“哈,你们看,这些假山和园林都是按照中国人的风格设计的,好吧,我们也知道可能这是我们理解的中国人园林和雕塑。”
有,“这个老鹰是墨西哥的图腾,也是当地市政府给与pilsen社区的礼物。”
有,“这是奥巴马未当总统前跟妻子约会的地方,当时这里是一个甜品店,好吧,他现在换成了汉堡店。”
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借着这些愿意耐心讲述的老年志愿者口中娓娓道来。也有一些我们看到后才懂得的事情。
比如,在pilsen社区,志愿者跟我们介绍墨西哥的壁画时,说道墨西哥移民希望用壁画表达他们的态度。要记住历史,要变得更好留在这里,要自己变好以后也不忘记还有一些同胞并没有变得很好。
比如,马拉松结束后的那个夜晚,听着芝加哥当地的爵士乐,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爵士乐,在那场演出里,他们是一个整体。但在演奏的间隙,小号,萨克斯,鼓手都有着自己独奏的演出闪光时刻。
特别又融合。
6
“认识一个城市的第一步,是把别人贴在她身上的标签全部撕掉,对人也是。 ”
对我来说,旅行和运动的结合是第一次,因为仿佛旅行和运动有很多相同与不同。
不同的是,运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旅行是追求慢一些。
相同的是,都是为了转换节奏去放松为了更好的生活,都是去体会那个经历和过程。
因为海南卫视健跑中国栏目组来到芝加哥跑马,因为芝加哥旅游局,我有幸深度体验芝加哥的文化。
有趣且温馨的是,我们的“导游”霍华德是芝加哥的志愿者。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的:
“我们喜欢我们的社区,并且希望将社区的故事和文化讲给更多的人知道,在这里我们也更有归属感。人们可以在网站上预定他们想了解的社区,而我们可以陪伴他们,去了解,去讲述。
为什么每次赛记都写这么的长?
在一刻我找到了霍华德给与我的答案——
“热爱是付出,最好的感谢,是分享。”
因为,我觉得我有太多想要分享的东西。我不怕我写得长,因为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看。
就像那么大的芝加哥,全部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也只能选择我喜欢的内容看。
看完这篇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我吧。
我是沈乌贼,一个终于回了国却没调好时差,二半夜把推文写完,当然更没忘给我们的沈嘉沐小朋友带礼物的大孩子。(猴子画外音:我的礼物呢???)
文中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私信联系我。我会尽快处理,感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