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这件事,让原来不是问题的小事情,渐渐都成了有问题的大事件…
朋友说你傻吧去跑马拉松,我只知道没有坚持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By Mas D
最近突然发生在身边的三件事,让我觉得很丧。而这三件事,都是跟年龄相关。
某个瞬间我发现:年龄这件事,让一些原来不是问题的小事情,都渐渐成了有问题的大事件。
我一直在提醒自己“沈乌贼你快30了”这件事,但又希望这件事尽可能的晚点到来
01.
第一件,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源于四个字“三十而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29+1》。
这里的数字代表的是年龄。没错,电影讲的是即将迈入30岁的人们的故事。
电影剧情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两个不同性格的女生,在三十岁时呈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
其中一位女生,朝九晚五有着自己的事业,按部就班的上班打卡,加班,忙碌,下班锻炼,活在升职和工作中的同时,也进行身材管理,积极向上,充满自律。
另一位女生,仿佛天生的乐天派,每天开开心心,不为明天发愁,也没有什么事业心。
随着这个时间节点一点点的靠近,突然发现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活成后者,都希望自己是自律且忙碌的那一位。
为了不被生活抛下,为了不被所谓的时代抛弃,每天忙碌,即便内心不想工作,也定好闹钟起床,准时准点,认真又刻苦。
微信群聊最多的是工作群,短信的作用是用来接收验证码,跟父母打电话的次数还不如每天接快递和外卖的次数多。
三十而立,为了这个“立”,我们付出着成倍的努力和时间。
越是忙碌,心里越空,明明忙的要死,却又不敢不忙。但是,谁规定了“三十一定要立”呢?
不是孔夫子,而是我们自己。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因为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害怕,害怕无法面对空闲下来的自己,所以想法设法填充每个空闲时间,不让自己去想那些让人头疼、空虚、恐惧的问题。
我们不停地忙碌着,忘了怎么慢下来,我们害怕慢下来,害怕比别人慢上半步就被甩开了。
我也问过自己,到底害怕的是什么?
说实话,我也想不太明白,如果我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估计就只有两个结果:成为一个哲学家,或者一个疯子。
所以,我只能安慰自己:沈乌贼,你其实并不害怕自己即将面对三十岁这个事实,你只是害怕三十岁的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而已。
02.
在稍微自我调整到差不多的时候,我又收到了一个不知道该怎么说的事情。实话,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种心情。
事情是这样的。
杭州马拉松出签了,曾经一起去悉尼马拉松跑马的老大哥微信私聊我:
“小兄弟,不好意思打扰你了,你知道杭州马拉松还有什么渠道可以拿到名额吗?如果不中签,怎么买慈善名额,那个慈善名额大哥想买,应该怎么操作啊?”
“大哥,杭州马拉松买慈善名额,有些不划算。”
“钱倒是没关系,大哥马上70岁了,如果今年不中签的话,明年就不允许跑了。想趁还能跑,多跑一些大城市的马拉松。”
在这段对话结束以后,我第一次仔细的查了很多大城市马拉松的报名须知。
发现杭州马拉松的确明确写着,70岁以上是不被允许参加杭州马拉松的。
然后好奇心迫使我去查了很多大城市的赛事报名须知,并且重点的看了关于年龄这一块的限制条件。
有部分比赛的要求是针对于特殊年龄,要求监护人或者亲属签署参赛声明。
也有关于北京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对于年龄这块没有上限的要求,而是针对于身体状况有一定要求。
查完以后莫名其妙的有种舒了一口气的奇怪感觉,原因是:好在并不是所有的马拉松都对年龄有限制。
这口气,为了老大哥,好像也是为了自己。毕竟,我也会到他那个年纪。
03.
当我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一个曾经一起做配速员的伙伴时,他说,我们现在报名会很在意年龄限制,因为别的都可以靠努力或者别的,只有年龄这块没办法,不符合就是不符合。
我说,大哥,您可就四十岁多点,这还不至于吧。
大哥有三五分钟没有回复我,我以为大哥生气了。
就发了句“大哥,你要是被绑架了,你就吱一声。”
大哥没有吱一声,而是甩来了两张图片,两张关于马拉松配速员选拔需求的条件图片。
然后,大哥说,乌贼你还年轻,不会理解我们入选一个马拉松配速员有多么难。首先实力得符合规定,还得年龄不超出范围,当然要是能认识几个组委会走个后门就好了。
我:......
这几件事,让我开始变得丧起来。但,年龄真的是个问题吗?
04.
关于这些马拉松年龄的限制,我相信组委会是有着自己的考虑和原因。对于两位老大哥的担心,我也能理解,毕竟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没有资格去否定。
说一些自己的经历吧。
2017年,我去跑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场国外的马拉松,那也是自己第一次出国。
出国什么感觉呢?
大概就是,求生能力和爱国心一起极速成长。
求生能力体现在,原本只有“Hello,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and you?”的散装口语水平飞速提高到可以在各种场合配合肢体语言进行交流。
那一次也是自己在国外的比赛担任配速员,全程飞快的学习并学以善用了“Gun time(枪声时间)”和“Door time(过门时间)”这俩单词。
那一次是担任4小时30分的配速员。
在那场比赛结束以后,有一些做赛事的伙伴就问,悉尼马拉松和国内的比赛有什么不同?
我想了想说,有三个不同。
国外的照片好贵啊,一张照片好几百人民币,好慢啊,都过了三天了才能查到,还是我们的爱云动和跑步维生素好。
还有呢?
哈哈哈哈,国外的跑者年龄普遍都蛮大的,也有很多蛮胖的,怎么说呢,感觉差不多是两个我的身材吧。
还有就是,跟同组的配速员学到了很多。
是跟着同组的这位配速员大姐学到了很多。
她52岁了,在全程我们的第一句交流,是她跟我说“Follow me”。
在她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我就认准了,她是这个430组的灵魂人物,我一定要好好的跟着她。
跟大哥这件事,基本就是三板斧,拉家常,端茶倒水,眼疾手快。
可是,任何三板斧是建立在语言流畅上的。语言不流畅的我,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想哭。
我拉家常的第一句话是:
“How old are you....”
“Ha ha ha,52.........”
从这位老跑者身上,我反而学会了如何做配速员。
悉尼马拉松是一个曲里拐弯且爬升起伏很大的赛道。
4小时30分的配速对于现在很多读文章的跑者来说,应该是个非常缓慢的配速组了,甚至用慢兔子来作为标签都不过分。
但恰恰这个配速,你能遇见很多对于成绩有很大追求和欲望的跑者。
在悉尼之前,我做配速员,我的观点就是,鼓励,鼓励,再鼓励。遇见跑者我难道不就是该对他们说:
“加油啊,跟上,顶住,一起到终点。”
在那场比赛,大概是到了30公里往后,我经常听到的是我们组那位52岁的灵魂领队喊的最多的是:
“伙计们,我们跑的是枪声时间,大家不要因为被我们超过而感到沮丧,要记住你们的过门时间,保持自己的节奏。”
我想从那场比赛以后,我开始明白了关于“配速员”更多的一个意义。
是你不仅要具备实力,还需要具备经验,这个经验除了跑马的经验以外,还有就是将心比心的同理心。
你看着那些跑者,你能回忆起自己曾经跑马被配速员超过时的心理状况,并且知道该怎么建议他们,帮助他们。
这是我那次最大的收获。倒不是说“外国的和尚会念经”,老外就比我们想得开,而是我觉得,年长的人对于年轻的人,是经验的传承和分享。
无论是我在悉尼的搭档,还是我的老大哥们,他们的身上,总有一些光,可能在某个瞬间照亮一些角落。
05.
在职业体育或者竞技体育领域,一般来说,年龄大意味着要被淘汰,但是不过在马拉松的赛场上,却正好相反,年龄越大,应该反而越有优势。
因为,马拉松并不是一碗“青春饭”。
究其原因,除了中老年人更能吃苦之外,还得从马拉松运动项目的特点说起。
成熟的经验,可以让选手在比赛中准确把控“火候”,保持均衡的心理状态、制定与执行合理策略;
成熟的技术,可以让运动员的神经、肌肉、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各部分之间的配合更加协调、更加默契,于是就减少的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这种跑步经济性提高而带来的正面效应足够弥补年龄增长而造成的体能下降。
关于年龄的限制,我无法也不能去评判对错,但我想这些或许是我不成熟的想法。
可这篇推文,我想如果还要一个结尾收场的话,我想到是那个场景。
在马刺队和骑士队总决赛碰面时,马刺最终捧得了总冠军奖杯。
邓肯拍着失落的詹姆斯说,联盟的未来是你的。
詹姆斯没有问,未来是哪天。
就如那时的邓肯没说:Not Today。
不是今天。
但也许,就是明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