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咕咚
下载

明明一起减肥,为什么别人瘦了你没瘦?



有时候感觉真不公平,有的人一天吃6顿都不胖,有的人喝水都要胖!

借鉴网红减肥法,节食、生酮、低碳水轮番试,结果别人都瘦我不瘦,这到底是为啥?

难道真有肥胖基因,注定此生与瘦无缘?






1、同卵双胞胎也可能一个胖一个瘦?


英国最新一项针对1100人(其中包括240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证明:长胖这事儿三分天注定(靠基因),七分赖环境(生活习惯、肠道菌群)

这项研究由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基因学教授,营养学和微生物专家Tim Spector主持。




研究人员选择来自英国和美国的同卵双胞胎,给他们佩戴上24小时监控仪,检测血糖、胰岛素、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实验时间为期2周。

结果出人意料,基因相同的双胞胎吃一样的食物,身体反应却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一对来自伦敦的双胞胎姐妹Kinga和Kata,两人体重几乎完全一样,生活习惯相似、注重营养与健康,都没有慢性病。




照理说两姐妹的身体指标应该很接近,但当她们同时吃下白面包或者意面和米饭之后,Kata的血糖几乎没有变化,Kinga的血糖却飙升了起来。

第二天吃黑麦面包时两人的血糖完全对调了,Kata的血糖飙升,Kinga的血糖保持不变。

是什么让基因相同的双胞胎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呢?答案可能是因为肠道菌群




Kata和Kinga肠道菌群都略低于平均数,但Kata比Kinga更多一点

Spector教授认为,略多的肠道菌群可能会帮助Kata更好地吸收碳水化合物

Spector教授在过往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一对罕见的双胞胎,一个患有抑郁症,另一个则情绪乐观

在深入研究后,他发现两人的肠道菌群不同,患抑郁症的那位双胞胎由肠道微生物生成的血清素水平较低,所以更容易情绪低落。


2、只看食物的卡路里没有意义


看不见的肠道菌群真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还真有。

人体肠道拥有100万亿个细菌,5亿个神经元,被誉为“第二大脑”,和2型糖尿病、高血压、抑郁症、阿兹海默氏症等多种疾病息息相关。

Tim Spector教授曾主持过一项针对11000对双胞胎的大型研究,全方位对比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差异,试图找出到底是基因还是环境决定了每个人的特征和易患疾病

结果发现,很难找到两个人肠道细菌完全一致,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体内也只有50%的细菌相同,普通人之间只有40%相同。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别人推荐的减肥方法在自己身上效果不佳,因为两个人的体内菌群不一样,对食物的吸收程度也不同。




更进一步,其实食物标签上的卡路里、脂肪也没太多参考价值,因为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宏观营养中的糖,脂肪,蛋白质里只有不到30%的因素归咎于食物,吃进去后怎么吸收、吸收多少,全看自己。




3、肠道细菌主导胖瘦,吃便便能瘦身


虽然肠道菌群主要受环境和饮食影响,但基因也部分决定了哪些微生物会在我们的肠道蓬勃生长。

举个例子,影响肥胖和疾病的一些细菌,比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就要受到基因的影响。

Spector教授在《饮食的迷思》这本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上海交大治疗肥胖的专家赵立平教授曾治疗过一位超重患者。

来自山西的吴先生身高172,体重高达350斤,BMI指数高达59,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胖子。




他的饮食习惯和大多数中年人相似,不抽烟,偶尔喝酒,比较喜欢吃肥肉和面条,虽然比多数同龄人吃得多,但也不足以解释他的肥胖程度。

赵立平教授检测了吴先生的粪便DNA后发现,他的肠道内完全由一种名为肠杆菌(Enterobacter)的细菌统治,少量的肠杆菌无害,但大量的肠杆菌就是肠道的噩梦了。

缺乏多样性细菌的肠道环境使吴先生变得巨胖,经过赵立平教授的治疗,他体内的肠杆菌降到了正常水平,半年内减掉了162斤,超过原体重的一半!




为了研究肠道细菌,科学家还进行过「粪菌移植」实验,就是把瘦子体内的细菌移植到胖子体内,或者把健康人体内的细菌移植到患有消化系统等疾病的人体内。

具体操作嘛,就是移植人的便便,有的是把便便做成冻干粉封装在胶囊里,给病人口服,有的则是把便便制成特定液体,直接灌肠。(画面太美,不好想象~)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把胖子和瘦子体内的细菌分别移植到肠道无菌的小鼠体内,结果接受肥胖细菌的小鼠增加了脂肪,瘦子细菌的小鼠依然苗条。

研究人员又把两组小鼠关进一个笼子喂养,因为这些小鼠有食粪癖,在吃了彼此10天的粪便后,肥胖小鼠瘦身成功。(这个实验真是一言难尽)

换到人类实验,很多患者在移植了健康细菌后,病情得到控制,有所好转。


4、饮食能改变胖瘦基因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就是,肥胖基因的确存在,但饮食和环境的影响更大,大到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

基因不是大家想的那样一成不变,饮食和环境中的微生物会慢慢改变基因的表达,使肠道环境变得更适宜多样的细菌居住。

换个思维想,我们可以通过改善饮食来调整肠道内的微生物。

Spector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吃多样性的天然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坚果、全谷物、发酵食物,少吃高度加工后的食物,尽可能培养多样性的肠道菌群。




经过这些研究,科学家们意识到,也许未来人们更需要的是个性化饮食建议,而这依赖的是对每个人身体状况、肠道菌群的了解。

期待科学家们能找到更有效的减肥方法和更健康的饮食指南~



关注公众号:咕咚健康

回复:「碳水」,即可查询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为健康低碳饮食打下基础

回复:「饮食方案」,即可通过测试定制适合你的健康饮食方案

回复:「减肥」,即可获得由四位国家级专业营养师打造的价值159元的干货减肥课程




参考文章: 

1.https://www.businessinsider.de/what-is-the-best-diet-no-such-thing-2019-6?r=US&IR=T 

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14/c_1124111601.htm

3.http://discovery.163.com/13/0907/11/985REF0U000125LI_mobile.html?f=jsearch 

4.《饮食的迷思》


发布时间: 2019-06-14 17:59:04
作者: 咕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