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运营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马拉松自2015年在国内星火燎原地火热起来,随之也催生了一大批为赛事服务的从业人员,我们称之为“马拉松运营人”。
马拉松赛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超级工程,业内戏言,“做好一场马拉松赛,要做好一万件事。”“一万件事”不是一个血肉之躯能做完做好的,围绕一场赛事往往有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马拉松运营人团队,有办公室、市场部、志愿者部、后勤保障部、媒体宣传部、医疗救护部和安保部等,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报名招募、赛道丈量、物资采购、对外招商、推广传播、志愿者培训、裁判协调、安保部署、车辆调度、后勤支持、环境整治、设计和接待等等。
虽然每个人各自有分工,但赛事临近,忙到飞起的时候基本啥事都得干,白天干不完,晚上加班接着干,赛前几天实在忙不过来还得从总部调集人手增援。
我想起一句话用来形容马拉松运营人特别贴切,“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牲口用。”很多做赛事的男生虽然是90后,甚至95后,但看起来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要成熟老练得多,一些比我年纪小不少的马拉松运营人看起来和我一样成熟,甚至还要老成些;女生都是女汉子,不仅要做脑力活,很多体力活往往也得她们干,有些东西我搬起来都费劲。
多年以前,马拉松运营人这个群体并不存在,就算有也是很少一撮人,一年十几二十场比赛,体育局自己做做就完了。现在国内一年的跑步赛事超过1500场,马拉松运营人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这个庞大的群体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们中的很多人是跑者,在做马拉松赛之前就爱好跑步。
我猜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被“事业与爱好完美结合”这句鸡汤给毒害了,喜欢跑步,爱上马拉松,那就将自己的事业和马拉松结合起来吧,他们前仆后继跨入马拉松运营人的坑。有些人在这个坑里扑腾几年离开了,大多数人却身怀“马拉松跑者”坚韧不拔的品质,依然在这个坑里奋力前行。
离开这个圈子的马拉松运营人,我非常理解;依然在这个圈子努力的“马拉松运营人”,我深深佩服。
为什么理解?又为什么佩服?当你了解他们要为一场马拉松赛付出什么,有多累,有多苦,应该也能和我一样理解与佩服了。
第一个阶段:提前三个月或半年投标赛事
一个赛事一般提前三个月或半年,有些至更长时间就开始招标,对赛事有意向的赛事公司纷纷跟进,参与投标。马拉松运营人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工作了,根据招标的要求,结合城市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的地理风貌、自然风景、历史人文、名人轶事、名胜古迹和佳肴美食等,撰写厚厚一沓标书。
标书做完了,提交给招标公司,然后所有参与投标的赛事公司坐在一起进行“投标陈述”,等大家都陈述完了,一起静静等着投标结果。等待时间虽然短暂,但过程却相当煎熬,没中标,前面所有的辛苦都付诸东流,公司的小伙伴可能就没活干,得喝西北风。万幸中标,当然好,但万里长征才开始了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二个阶段:提前两到三个月开始筹备
拿下赛事,“马拉松运营人”要甩开膀子干了,他们一般提前两到三个月离开公司驻地或温暖的家进入项目组,有些大赛事可能会更早,开始筹备工作。
这个阶段他们主要是和地方打交道,和地方人员搞好关系,马拉松赛很多事情都需要地方做好配合工作,地方人员予以配合,一个赛事基本就成功一半了。有小伙伴告诉我,他们为了能够和地方人员打成一片,经常要和大家一起喝酒,酒喝到位了,关系就融洽了,事情就好做了。
这个阶段还要做大量工作,要开始招募,拉赞助,确定要采购的物资,这个阶段往往要忙到晚上八九点,周末也无休。我上个周日去景马办公室,他们还有很多人在办公。
“进城送温暖”,你能相信右边小伙比我小5岁吗?
第三个阶段:赛前三周落实各项工作
赛前三周,各项工作进行如火如荼的阶段,很多事情都要在这个阶段落实,各种要用的物料都要在这个阶段到位,各马拉松运营人的神经也紧张了起来。
赛前三周大量的工作要落实,加班到九十点就是很正常的情况,有时候一开会就到了凌晨。
第四个阶段:赛前一周进入“007”状态
赛前一周,各种工作就如潮水般涌过来,赛事赞助商都开始入场,他们需要协助赞助商开展工作;一大波选手正在靠近,要领取参赛包;比赛要用的物资都要准备妥当;志愿者培训工作也进入冲刺阶段;一些大的搭建工程也开始进行。
这一周马拉松运营人都得变身“超人”,进入“007”状态,也就是一周工作七天,一般半夜十二点才能下班,比互联网人的“996”要辛苦多了。
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他们电话时时刻刻在手上,不是在接电话,就是在打电话,一个个都步履匆匆,神经紧绷。
第五个阶段:赛前一天枕戈待旦
为了比赛当天的完美绽放,马拉松运营人前一天晚上基本都不睡觉,将所有物料拉上赛道,巡视赛道一遍又一遍,把各种事情确认确认再确认,保证比赛时不会出任何差池。做马拉松难就难在必须“万无一失”,否则“一失万无”。
比赛枪响,他们紧张的神经可以稍稍放松了,但也不能完全放松,要时刻盯着赛道上的情况,以便随时处理。只有所有选手跑完,他们才能放松神经,这个时候一放松,肉体和精神的疲惫像海啸般排山倒海袭来,他们往往随便找个地方就呼呼大睡了。
科比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马拉松运营人经常会看见某座城市凌晨的样子,凌晨一二三四五点任君挑选,最后一天可以看到一个城市从日出到日落又日出再阳光灿烂的过程。
第六个阶段:赛后放松阶段
比赛结束,各项工作就少了,主要是选手的完赛证书,都是小事,再就是各种收尾工作,把各种东西整理好,该留的留,该送的送,该寄走的寄走。
收尾工作结束,他们也该进驻下一个项目地了,开始又一个循环,一年大多两到三个循环,甚至更多。
陈姑娘执行赛事前、赛事中和赛事后的对比中,看把人家小姑娘给折腾的
做马拉松赛,身体的疲惫倒是其次,心灵上承受巨大的压力才最熬人。一场几万人的赛事,就怕出一点问题,出一点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各种跑者的吐槽,各种自媒体的责难,甚至会出现舆情事件,做马拉松赛还真是一件在悬崖边上跳舞的事,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深渊。不得不说,现在国内马拉松圈的舆论环境有点糟糕,出了点问题,各种自媒体们就蜂拥而上,上纲上线地把赛事批倒批臭。
心理上承受压力,他们每天身体上又很疲惫,身体出点问题是常事。我有一些马拉松运营人朋友每做完一场赛事都要去做一个全身体检,看看身体的零部件有没有出问题,他们甚至会给自己买“猝死险”,真是令人嘘唏。
我经常问我的马拉松运营人朋友,尤其是女性朋友,“你为什么想不开要做赛事?”他们很多人都会跟我说:“当年豪情万丈,想把爱好和事业结合。”
这一结合,他们就经常一次离家两三个月,一年大概八九个月不在家,这些日子见不到家人,吃不到平常吃惯了的饭菜,在陌生的城市投入全部的心力和体力,为一座城市和所有跑者打造一场完美的赛事。比赛顺利举办,他们可以安心地累瘫;比赛稍有差池,他们就得面临政府、跑者和媒体等的责难。如果可以,恳请大家给我们的马拉松赛和马拉松运营人“多一点善意,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多一点鼓励”。
我离开前公司的时候有一个成为马拉松运营人的机会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我才暗自庆幸。人世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对那份工作说四个字“我不愿意”。如果一定要在这份拒绝面前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