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助推器:吸烟让你离这3类疾病更近
饭后一支烟快乐活神仙
无数经典的电影片段里,总少不了一支香烟。
吸烟从“流行”,演变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刚需”,对于个体烟民来说也是如此。
据研究发现,有77.9%的烟民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吸烟。而青少年时期的人,迷上吸烟绝不是为了缓解精神疲劳、提神,更多的是一种洋装的流行。
而我国烟草流行趋势仍在蔓延。
距“吸烟有害健康”六个字被印上烟盒的时间,已经有14年之久,我国的烟民数量不但没有明显下降,而且年轻化越累越明显。
据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发现:2003年、2008年、2013年,中国男性吸烟率分别为48.4%、47%和47.2%,女性吸烟率分别为3.1%、2.3%和2.7%。而青少年的吸烟率从2003年的8.3%上升到2013年的12.5%,增幅达50.6%。
左图:2003年、2008年和2013年中国特定年龄段人口的吸烟率
右上:30岁以下人口的吸烟率
左下:40岁以下女性人口的吸烟率
2015年,中国烟民数量已达3.16亿,吸烟者总数位列世界第一。烟草盛行的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3年于《柳叶刀》发表的中国重要死亡危险因素调查发现,吸烟是造成我国人口死亡的第2位危险因素。
吸烟与多种慢性疾病交织在一起,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吸烟人群中,高血压、冠心病患病率分别为32.56%、3.04%,不吸烟人群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明显低于吸烟人群。
吸烟与慢性病
糖尿病
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发现,每日吸烟数与糖尿病存在剂量对应关系,每日吸烟25支,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42。吸烟越多,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和其他升糖激素释放增多,从而使胰岛素作用减弱。
长期吸烟会使血管内膜受损,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供应骨骼肌的血液减少,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减少,引起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
同时,被动吸烟也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
2011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报指出,既往吸烟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升高28%。与无被动吸烟的非吸烟者相比,偶然被动吸烟者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10,经常被动吸烟者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16。
高血压
国内一项纳入4480例调查对象的研究证实,吸烟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不吸烟者。吸烟与不吸烟组比较OR值为1.196 (95% CI:1.056~1.355),且随着吸烟量的增加,OR值逐渐增加。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致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长时间的应力增加导致血管壁肥厚、弹性下降。
而长期吸烟会影响血流速度,使血流切变率下降,血黏度升高;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粘附和聚集性增高,促进血流进一步减慢,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香烟中大量氧自由基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舒血管物质如一氧化碳等减少,血管紧张素等反应性物质增强。
心血管疾病
国外研究指出,吸烟会增加冠心病的死亡率,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冠心病的死亡率高70%。
吸烟是引发冠心病的3个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含有化合物4720种,其中与冠心病有关的主要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
尼古丁会对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神经末梢有兴奋作用,使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动脉内膜发生脂肪性病损;使心肌的收缩力和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心率增快、血压一过性升高。
而吸烟后,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增加,使血红蛋白运输氧的能力减低,会造成器官缺氧。对于患有冠心病的人,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
还有一项研究表明,烟草中尼古丁会阻碍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大大降低受孕几率。所以,为人为己,尽早戒烟吧~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SOOGIF
参考资料:
Minghuan Wang, Xiang Luo, Wei Wang et al. Trends in smoking prevalence and implication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serial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s from 2003 to 2013,Lancet Respir Med 2018.
*本文所有解释权归作者所有,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