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给自己立一个小目标:守住身体这16条健康底线!
不管是工作、学习、生活还是社交活动,都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知道运动可以让我们保持健康,但除了坚持锻炼,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以下16件小事,守住我们的“健康底线”!
正常人每天饮水在1.5~2.5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饮水应控制在1~1.5升。其实当你感到口渴时,说明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尿少、尿呈深黄色也是身体缺水的表现。长时间缺水,会导致身体水代谢紊乱,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诱发心力衰竭。尤其是早晨起床的时候,经过一夜睡眠,水分蒸发,血液比较粘稠,此时不管有没有锻炼习惯,都应该来一杯温开水。不过喝水太多也不利于健康,尤其是75岁以上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喝水太多可诱发心力衰竭。- 每天饮水6~8次,每次间隔2小时,一次控制在200~300毫升。
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0克以上,食盐过多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加速骨质疏松,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我国是“高血压大国”,35~75岁的人群中,约有45%患有高血压。仅在2015年,我国就有230万人因为高血压而死亡,而这中间大约有七分之一和高钠摄入相关,而常见的普通食盐基本都是钠盐。盐分摄入,正常人群的警戒值是6克/天,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应控制在3~5克/天。- 看食物配料表,很多盐不一定是白色的,比如鸡精、味精、酱油、汤料包等都含有大量的盐。
- 可以将家中的普通食盐换成低钠盐, 低钠盐中的钠只有普通食盐的 60%~70% ,而且添加的钾元素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有益的。
注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低钠盐,有肾脏疾病和正在服用保钾类降压药的人就要避免了。合理摄入糖有助于肠胃吸收和补充营养,但摄入过多,会导致胰岛功能长期高负荷,诱发糖尿病,还会转化成脂肪堆积到体内,导致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世界卫生组织提示,长期嗜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20年。- 每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内;
- 多吃五谷杂粮,每天饮食中碳水占比控制在50%以下;
1克油可提供9千卡的热量,推荐吃油的警戒线为25~30克/天。吃油过多,日积月累可能导致超重或肥胖,患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癌症等诸多疾病。长期吃油过量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引起各种消化不良和肠胃疾病。- 用植物油替代动物油,玉米油、橄榄油、山茶油等更护心;
国人吃水果少问题最突出,导致每年相关心血管病死亡约54万人。水果富含各种维生素,可增加血管弹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每天吃水果200~350克,既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以及植物生物素的摄取,又避免因水果中糖分过多,带来能量超标。
- 没有糖尿病人群,多吃橘子、香蕉、苹果等水果,更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红肉是营养学上的词,指的是在烹饪前呈现岀红色的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等所有哺乳动物的肉都是红肉。红肉是把双刃剑,其血红蛋白含量高,但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较多,吃太多会增加癌症、心脏病、呼吸道疾病、中风、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肾病和肝病等发病风险。每周不超过一斤红肉,控制在6两以内更佳,既可以维持身体正常的能量代谢,也不至于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每日适量动物性食物,平均摄入鱼类40~75克,畜禽肉类(包括红肉)40~75克,蛋类40~50克;
如厕一旦超过5分钟,排泄物长时间憋在肛门口,会对血管产生刺激,造成血液回流不畅、血栓,形成痔疮。晚上23~1点是肝脏排毒时间,晚睡可能有以下不良影响:- 严重伤肝,还会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
- 胃肠道得不到足够的休息,长期缺乏睡眠会让免疫力下降。
久坐风险主要是下肢血流不畅。人体生理构造决定不适合长时间静止状态,一个小时保持不动就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血液黏度增加。长期久坐会引起颈椎疾病、腰背痛、肥胖、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且老年人久坐后突然站立还可能诱发肺栓塞、心脑血管事件。- 驾车或伏案工作者,可多踢踢腿、抬抬脚,缓解血流不畅。
步速可以综合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身体适氧能力、心肺和下肢肌肉耐力。美国匹兹堡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步速快慢可预测寿命长短,步速低于0.6米/秒,死亡风险增加;步速每增加0.1米/秒,死亡危险就下降12%。普通人走路速度是0.9米/秒,低于0.6米/秒说明肌肉萎缩较严重,可能患有肌少症。大家可在过红绿灯时简单自测,如果能顺利走到马路对面,说明走路速率正常。- 每天快走30~60分钟,增强心肺功能,快走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身体微微出汗;
中国成年人中超过50%处于超重或肥胖,即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超24。超重和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诸多疾病的高危因素。一项研究显示,从成年早期到中年,每多增10斤且BMI超过23,年老后,男性全因死亡风险升高9%,女性升高14%。- 年轻人BMI要控制在18.5~23.9千克/平方米,太胖或太瘦都不健康;
- 老年人体重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但也要把BMI尽量控制在20~26.9千克/平方米。
颈部是全身血管出现粥样硬化最早的一个部位,脖子粗的人很可能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前期。脖子粗的人往往患呼吸暂停综合征、血脂异常等的几率更大。另外,双下巴、脖子短粗都可能是心脏不健康的信号。多项研究发现,颈围是测量人体上半身脂肪的“天然方法”之一,一般男性要小于38厘米,女性小于35厘米。腰围每增加约11厘米,患癌风险提高13%。腰围超过100厘米,不光是心脑血管疾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会增加两倍以上。腰腹部堆积的脂肪还会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病风险。腰围超过100厘米的人群,大都有代谢异常或糖代谢异常,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症状,要及时控制。为保持健康,男性腰围应小于85厘米,女性腰围小于80厘米。- 每天锻炼半小时以上,每周至少选5天做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年轻人血压控制的理想指标是80/12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人可以适当放宽,但整体应控制在90/140毫米汞柱以下。- 每周有1~2天早晚各1次,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以及读数,了解血压波动规律;
- 胆固醇控制不理想且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在2.6毫摩尔/升以内;
超过“底线”,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开始增多,指标越高,发生冠心病、卒中等疾病的风险越大。- 40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汀等降脂药;
正常人是窦性心律,心率(频率)为60~100次/分钟。超过100次/分钟是心率过速,但该指标并不绝对。 | |
| 超80次/分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升高 |
| |
| |
| |
| |
长时间心率超过100次/分钟,还可能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长期缺乏锻炼。不过运动员等部分长期运动的人群心跳较慢,属于正常;老年人随着衰老,心跳也会变慢,但心率小于50次/分钟,可能合并有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需密切监测;小于35次/分钟,可能需要起搏器治疗。
今日话题:
以上16个底线,你守住了几个?

关注微信公众号【咕咚赛事】,后台发送关键词“买买买”,即可获得5元赛事礼包优惠券!
发布时间: 2022-01-25 17:50:48
作者: 咕咚官方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