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咕咚
下载

40分小目标勉强达成


2019年4月13日腿骨折至今,离开赛道正好2年6个月3天。这段时间内一直在“继续跑下去”和“离开”中徘徊着。

最终还是借着“保持体能状态”的名义回到跑道,但对于参赛一直保持观望状态。

可能是日本的励志文化触及到内心柔弱的一面,也许是内心仍割舍不下长达8年多的马拉松的回忆,最终还是选择短距离的10公里竞赛。

谈比赛准备,还真没有长期的规划,就是在比赛的前1个月回到卢湾跑团,参加了2次间歇训练,平时基本用445-430的配速,完成5公里的慢跑。

前两天稍微加了点配速,完成400的配速跑,也大致模拟这次比赛速度,基本在40分钟左右完成了。

不过比赛和训练也有很大的不同,气候,赛道,环境等等,模拟是在20摄氏度以上,场地塑料跑道,个人自主练习。而实际情况降温,12摄氏度左右,柏油马路,人流密集,无法提速。

包括比赛装备上,也发现了差异性,往年搭配虎走跑鞋,在人群中穿梭,只要注意不碰撞到别人就可以了。而NEXT在小范围的变向急转上,脚踝受限,需要非常谨慎。

赛委会的安排上,相比往年(2017)鸣一枪后,让所有参赛人员自己厮杀,本届采用了A组和B组分别鸣枪出发,这样B组的选手不会净成绩上受到影响。

离开起点后,依旧呈现出所有人向前冲的壮观场面。大赛经验丰富后,每次遇到这种情景,其实内心也很兴奋,如果让我冲刺,肯定也在靠前的队伍。不过还是不断看手表的配速,控制在355-400区间,不想超出训练速度的范畴,导致开赛就爆了。

2公里左右进入长风公园赛道,也是最难跑的赛道,此处开始和A区落后的选手交融,赛道窄,速度慢,导致很多选手被迫减速。我只能够通过不断地提醒前面的选手“不好意思,外道借过一下”,“不好意思,内道借过一下”,避免发生碰撞。

另外,有一处在打算超外道时,险些发生安全隐患,左侧赛道摆放了多个灰色垃圾箱,如果不是我长的高,视线较好。看到外侧有空间唐突的变向,就会发生撞到垃圾箱。

第5、6公里遇到了大神木木,由于此时配速提升到4分内,呼吸急促,甚至出现岔气,应该是强度超出了身体的负荷。因此没有和他多闲聊,只是尽可能地深呼吸自我调整。

也正因为前面的岔气,7公里调整了配速,调整呼吸,不想因肺部的胀痛感加剧导致停下调整,因此收了配速缓解疼痛。让木木自己先跑。

风向上,其实总会有顺风和逆风,但越在接近终点,或是体能不足的情况下,仿佛每条路段都是逆风。好比人生的剧本,终点前都是逆风的。

第9公里的大渡河路路段,前半程都被强风压着,当一名选手从我身边超越时,内心虽然有紧迫感,但真的很无奈,追不上了。

最后一个转角过后,已经能够看到终点,对未知的前方充满迷茫,却在此刻充满了希望,周围的跑者不断地在鼓励身边的选手加油。

身前有位女性跑者在队友的鼓励声中开始提速,争强好胜的我不愿在此刻被女性选手超越,启动了最后一颗“SPEED UP”,超越她后,并以冲刺的速度,摆脱人群,进入终点。

另外,也非常感谢赛道两侧为所有参赛选手加油的群众,每次经过我会用点头示意感谢,为临近终点前,会用掌声感谢,与此同时,也为“懦弱人格”快要出现的自己打气。

比赛后的补给,原先不理解,为何不给所有人一个袋子,拿在手里真心不方便。但通过洞察力和逻辑力分析,这些补给正好可以左右2只手拿住,再多一瓶水,基本就拿不了了。所以在领取运动饮料的时候,也没有人负责发放,让参赛选手自己拿,这样一个安排,其实就是为了避免有些不自觉的人多拿。

总体来说,这次比赛非常满意,也开启我回到赛道的决心。正好为了参加这次赛事,也调整我的作息时间,接下来,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能储备。

而底线仍是,不参加全马赛事。没精力,伤身体。


发布时间: 2021-10-27 07:24:54
作者: ASICS-油条